2)第三百四十二章 擦肩而过_我全家都带金手指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伤给李知县添麻烦,更不想抢前线兵卒的救命药,想着正好在家,能省就省一点儿,又是挺好的时节能采到药,就自制。

  他们还改良了运酒车的轱辘。

  以及出发前,家里外婆和岳母又是如何带领一帮妇人,给他们制出了大煎饼。连大煎饼的出处都是有说头的。

  那煎饼是村里正左春生,听说西镇那里有几家从鲁州落户的农户,那几家会制作一种扛放的干粮,食物如若热了冻了也不怕,村里正曾吃过。所以里正左春生特意派人去那里学回制作方法。为的就是让他们带上充足的口粮,以备不时之需,不能什么事情都麻烦这次带队的官员,也就是张大人和李知县。

  至于出发前的训练,朱兴德实诚的告知,以前左家酒就曾运往过边境,所以这次李知县才会选中左家酒。

  由于有远途运酒经验,此次参与运酒的部分人早已经受训过。只不过是这次增加不少人手,要加大训练量。

  训练的总教头就是他身边站的二妹夫。

  二妹夫会用刀、有箭法,骑术最好,会驯牛。

  朱兴德介绍到,说起武器,他们这些农家汉子也没有好武器。

  他们在训练中就用了种地的土家伙什。

  所以这次出行,他们随身带的全是杀猪刀、锄头、耙子、铲子、大叉子、炉钩子等物件。

  说句不好听的,要是春耕前赶不回家里,那面就没有春耕工具了。

  而经过训练,队伍里目前已经基本掌握射箭和骑马,两位大力气兄弟甚至能用绳子拴着铁球,一扔一个准儿。

  还有这个。

  朱兴德脱了衣裳。

  “这是何物?”李知县不学无术,没认出来这是什么。

  可张大人在户部,见过历代军用物资,又熟读史书,知道朱兴德展示的应是一种土盔甲。

  果然,朱兴德揭晓答案,介绍到这是他小妹夫看书学来的盔甲,叫棉甲。

  棉甲以棉花七斤。

  用布缝如夹袄,两臂过用脚踹实,以不胖胀为度,晒干透收用。

  其长处被雨淋湿不重,不发霉不烂,不是非奔着他们来用矛硬扎致命,只远远用箭射击,应是能侥幸射不死。

  朱兴德问罗峻熙:“那书叫什么小品来着?反正,大人,草民家甭管发生啥事儿,草民的小妹夫都爱先翻书。这才有了提前准备好的棉甲。”

  罗峻熙上前解释书名,说是安朝时期首辅朱大人所著写《涌幢小品》,其棉甲在安朝广法战役大为流传。

  想着前线都不够泡钉和锁子铁网等护身衣,铁在战争时期应该用在刀刃上,他只能去翻书,查找农家能置办起的。

  朱兴德接过话道:“大人,实话说,其实也置不起,所以银钱是……”

  张大人没想到,运酒人的棉甲,是由游寒村等七个村庄百姓集体凑的。

  “你们那个村庄叫,游寒村?”

  “是的。”

  别说张大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000p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