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八五四章 多歧路,今安在(十三)_新顺1730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、变短。

  大顺每年都能从孟买,进口不少的苏拉特棉花,用来平衡东北棉裤导致的升高的棉花价格。

  让做棉裤、棉袄、棉被等填充物的棉花,用苏拉特棉,从而继续压低苏北棉作为织布原材料的价格,确保每一斤苏北长绒棉都被作为工业原料。

  另一个原因,是皇帝看着这几年华北有种植棉花的趋势,非常不爽,担心统治的核心基本盘区,不种粮食种棉花,出大事。

 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。

  孟买和苏拉特,并不是此时大顺的势力范围,这问题倒是不大。

  商业嘛,只要有钱赚,就能有买卖。

  至于大顺为什么能够在苏拉特买到便宜的、比较上等的棉花原材料,而当地为什么不把这些棉花搓成棉布卖、或者因为当地的棉布拉高了棉花价格使得没进口价值?

  这……这就要从大顺伐日本、下南洋说起了。

  在大顺下南洋之前,荷兰东印度公司每年往印度输入的贵金属数量,是比较惊人的。

  大顺下南洋之前、日本那边新井白石改革限制贵金属出口之前,荷兰从巴达维亚输入印度、买印度货的贵金属,最高一年是460万卢比;从波斯地区做转手贸易运到苏拉特的,大约600万卢比。

  加在一起,大约是1000万卢比。

  虽不精确,大概的兑换比是1英镑=3两库平银=12法郎或者弗洛林=8卢比。

  每年400万两白银吧。英国每年给印度“送”的白银,只多不少。唯独法国比较拉胯,贸易额始终保持在100万法郎左右,也就是30万两白银,大约折合一艘从北美装满人参貂皮东珠的船到松江府的贸易额。

  荷兰人巅峰时候,每年花的400万两白银,大约一半用在购买苏拉特棉布,往南洋卖。

  所以,也就很容易理解了。

  大顺下南洋之后,不会傻呵呵地跑苏拉特去运棉布,自然是运松苏的棉布去南洋。

  苏拉特周边的棉纺织配套产业,本来就是外向出口型的。

  从波斯人去那贸易开始算起,几百年时间了,等着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纷至沓来,更是直接形成了外向型经济。

  大顺下南洋之后,苏拉特的棉布产业,每年一下子少了200万两左右的出口额——甚至不止200万两,大顺还往欧洲走私,挤占了苏拉特棉布在欧洲市场的销路。

  一个全部外向型棉布产业的地区,几年之内,少了三分之一的出口量,会发生什么?

  自然饥荒、起义、崩溃、反抗、死亡、混乱。

  以及,棉花降价。

  18世纪初的世界贸易,亚洲和欧洲的贸易,其实和常规印象中完全不同,而且贸易额其实也真的不小。

  拿贵金属来说,新井白石改革之前,巴达维亚的贵金属,主要从日本那里得到,而且是以黄金的形式,每年大约能够拿到1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000p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