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十八章 满蒙与印度_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分零配件组装农业机械,然后在哈尔滨周边的多个国营农场内使用。没办法,满蒙地广人稀,劳动力极端缺乏,不大量使用牲畜和农机,这粮食产量怕是起不来。

  “那是哈尔滨啤酒厂的厂区,1690年筹办的,初始资金只有两千块……”

  “那是由本土商人投资的秋林百货公司的大楼,主营批发零售,是孙春阳南货铺在哈尔滨最大的竞争对手……”

  “那是哈尔滨造纸厂的厂房,旁边则是满洲制粉厂,本地最大的食品生产企业……”

  随着旁边一人不断的介绍,坐在马车上的陆军中校高世光慢慢坐直了身子,看着一个个远去的建筑,用有些惊讶的语气说道:“我来之前就有人和我说,如今哈尔滨发展得很不错,现代化的设施不少。我之前还不信,以为这里就是一个纯粹的军堡呢,如今看来,倒是我刻板印象太浓了,一叶障目啊。”

  高世光确实很惊讶。因为在他看来,整个满蒙开拓队因为地域辽阔,战事频繁,人烟稀少,自身造血能力极差,纯粹就是一个吃饭财政,不可能发展得多好。但走了这么一圈下来,发现还是眼见为实得好,哈尔滨确实发展得还可以,至少最近二十年来是如此没错。眼前这条街,工厂、大楼林立,现代化的气息非常浓厚,哪怕整个哈尔滨只有这么一条街拿得出手,那也非常不错了。满清治下的盛京城,除了人口可能比哈尔滨多之外,其他哪点比得上了?再给东岸人20-30年,哈尔滨怕是连人口都要超过盛京了,妥妥的关外第一大城。

  “只可惜之前满蒙思想不统一,首府一度迁到了海参崴,并在那里砸下了很多钱,修了要塞、军港、商港、大楼、公寓,建了许多学校、图书馆,甚至就连铁路都修了一小段。”另外一名挂着上尉军衔的军官笑着说道:“现在满蒙的首府又迁到了哈尔滨,又开始了一连串的建设。唉,当初要是不那么折腾,集中精力建设一座城市,现在可能已经蔚为大观了吧?满蒙穷,经不起反复折腾啊。”

  “这话不对。”高世光摆了摆手,笑着说道:“海参崴的建设不会白费的。那里毕竟是港口城市,内陆腹地又是条件十分优越的农牧业产区,附近还有渔场,天生就适合养人。城市基础设施搞好了,自然能极大促进经济的发展。这些,未来都会给予我们回报的,我们也就是目前吃重一些罢了。熬过去,春天总会到来的。”

  高世光是新近从南非调来,接替即将归国的孙武中校的。也就是说,这位第三代之中如彗星般崛起的陆军军官,即将掌管包括呼伦贝尔挺进支队、蒙古自卫军、各县乡民兵在内数万人的庞大兵力,虽然归其直属的不过区区数千人,但也非常惊人了,可谓是满蒙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000p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